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怎样建设好生涯规划课程?周刊继续开展关于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主题的探讨并展示相关学校课程成果。
————————————————————————————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其中最大的变化与亮点就是“7选3”,简单概括即为: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 7 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考试。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两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这样,高中生就面临在高一结束前“7选3”的选择难题——哪些学科作为“学考”学科完成基础要求,哪些学科作为“选考”学科获取高考成绩?自己的职业兴趣点在哪里?哪些选科与自己的职业相关?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职业?
作为一所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在校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学科能力,但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也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实际水平也没有十分准确的定位与认知。如果没有经历合理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仅凭高一学年对7科学习泛泛的感受,很难在高一结束前完成“7选3”任务,顺利进入到高二新学程。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选考、学考的应考步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校开设课程、安排学程的难度。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开展了自主生长动力课程系列,分别为高一第一学期开展的“寻找适合我的路”高考选考科目认知课程,高一第二学期开展的“体验你明媚的时光”暑假职业体验课程和高二第一学期开展的“欣赏你走过的路”职业访谈课程。
“寻找适合我的路”:高考选考科目认知课程
高一新生进校,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处、学部办公室就联合开设7科始业教育讲座——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一周一科,每科两课时,利用开学后两个月时间进行全员教育。
课程内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中进校始业教育课”,而更侧重于生涯规划的学科指导内容。每个学科的始业教育讲座,都由以下固定内容组成:学科简介、课程构成、三年学程规划(分学考与选考)、高中学科学法指导、学科高考方向(相关高等院校、今后职业趋向等)、学科教研组介绍(成员介绍与特色选修课程介绍)等。在这些内容中,重点介绍该学科学考、选考3年学程的不同安排、今后与该学科有关的高考升学、职业发展等内容。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这样的讲座,首次把学科与高考、学科与就业挂钩,也大致了解了该学科学考、选考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程安排——学科与生涯规划的概念,在高一新生头脑中萌芽。
接着进行全员职业规划讲座,由心理辅导教师为全体学生开设“揭开职业选择的面纱”系列讲座。讲座主要采用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的理论,通过“岛上大降落”等虚拟情境,让学生在研究型、企业型、艺术型、事务型、社会型、实用型6种职业类型中进行自主定位,并结合本省、本校实例进行职业趋向分析。
高一第一学期寒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一个学期的从学经验填写“7选3”学科决策分析表,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当前的学业情况分析进行填写,并结合本省、本校实例进行职业趋向分析。返校后由各班主任组织展开“寻找适合我的路”主题班会课。学生各自进行自我分析阐述汇报后,再由班主任将之前讲座中的“职业类型”、调查中的“人格倾向”重新加强认识,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制定自己的“7选3”科目规划。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学校高考选考科目认识活动的确使得学生在“7选3”过程中,选择更加准确,思路更加清晰。高一下半学期的“7选3”首选成功率接近100%,且之后改动修正的学生几乎没有。
“体验你明媚的时光”:职业体验课程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7选3”课程选定之后,会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重说教、轻实践。大多以课堂的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实践太少,难以通过实践深刻感悟并接受选科与职业的间接教育。二是视野窄、格局小。学科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既要求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要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所谓职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在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职业体验教育应当立足于引导个体成人、发展个体良好的社会品质。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公民素养的内涵,激发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逐渐懂得基本的社会准则和公民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当的职业兴趣,启蒙美好的职业理想。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安排的“体验你明媚的时光”职业体验活动课程,首先遵循职业体验途径的多样性原则。依托校内公共服务岗位,体验校内不同职业角色。在校内,提供小小班主任、校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等十几种体验职位,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职业生活,提升公民素养;发展校外职业体验基地,分批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家长资源,以团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军人、医生、售票员、播音员、海关报关员、法官、交警等职业;挖掘家庭和社区资源,常态化开展课后职业体验,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展角色体验,如小当家、楼道维护员、社区管理员等。通过这些职业体验,帮助学生感悟各行各业各职位的重要性,认识到公民在社会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和职业操守。
其次,力求职业体验的多彩性。一方面,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班级文化长廊、校园电视台、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各大主题活动,如博雅文化节、汉语文化节、外语文化节,以及一些传统节日等分享职业体验心得。如外语文化节上,在各班承担不同国家装扮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厨师、导游、工艺师、花艺师、咖啡调配师等职业;另一方面,组织特色创新活动,开展“我的职业树”“小职业大社会读本”“我的职业初规划”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初步构想自己的职业愿景,从对自我规划职业的期待与设想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面对未来复杂多元世界的挑战和适应能力。
再次,保证职业体验课程的多元化。体验课程保证学生的职业体验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了解社会、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全员参与体验课程;二是以认识职业、体验成长为目标的团队体验课程;三是以规划自我、提升素养为目标的个体体验课程。多元多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了解职业、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最后,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多维性。学校构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评价模式,以《学生自主生长管理手册》、课程网络评价体系、暑期职业体验汇报等为依托,以学生问卷调查为辅助手段,以“博雅青年”“博雅之星”“博雅班级”等评价项目为激励手段,对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跟踪记录和即时评价,激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公民素养的养成。
“欣赏你走过的路”:职业访谈课程
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基于此,学校在生长动力课程的第三阶段安排了生涯人物访谈课程,即对目标职业中的从业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其自我发展形态。这是一种通过与一定数量职场人士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
在正式访谈之前,学生一般会开展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是确定访谈对象。在确定目标职业之后,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合理确定访谈对象,帮助学生从家庭的社会关系优势、专业实习实践优势、历年毕业学生从业优势等方面入手,选择能够联系到并接受访谈的对象,尽量选取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人物。
接着收集相关信息,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生涯人物的相关信息。比如通过报刊、媒体、网络等方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所在企业、所在职位、所获奖励、发表的文章、重要讲话等,为访谈实施提供帮助。随后精练访谈提纲,可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发展前景、从业经验等方面合理设计访谈提纲,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地推进访谈;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精练,一般控制在10个问题以内,不宜过多,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访谈结束后,学生要对问题归类呈现,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分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内化。教师也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分类整理访谈信息,为日后指导学生积累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案例。这些信息更加前沿、具体、形象、生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课堂所不能提供的,因此做好访谈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职业访谈汇报,通过汇报演讲、座谈、情境再现等方式,呈现自身在访谈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这种交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职业规划、投身学科探索的主体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使得课程成果得到巩固强化。
学生既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教育客体,又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实施者。这一环节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杜威也说,教育即是不断生长。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提出“教育,为了自主生长”的办学理念,建构了自主生长动力课程,旨在倡导学生“学识广博,志趣高雅;善行天下,自主生长”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希望学生在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成就的同时,还能拥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乐于助人的情怀,从学校开始走向世界,成就博雅人生。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23日第6版
作者:吕俊杰
推荐阅读:今视在线